全球不良资产的总体变化趋势与结构
全球不良资产修复路径分化:美国快速处置,中国趋于稳健,欧洲进程相对缓慢
过去十余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与节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经济体的经济修复速度、资产结构特征以及监管要求不同,共同决定了各自风险出清的周期与幅度。
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较早实现资产质量修复,不良贷款率在2009年高点超过5%,随后快速回落,2013年已降至1%以下并保持稳定。这反映出美国银行体系在危机后的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风险确认和资产调整,目前不良率波动主要受经济周期的短期扰动影响。
欧元区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过程更为缓慢。欧债危机期间不良率升至约6%,此后在资本补充和信贷结构优化的带动下逐步下降,目前约为2%。不同成员国间差异依然存在,南欧银行体系不良率仍高于平均水平。整体来看,欧元区表现出较长的风险修复周期,不良贷款回落更多体现为长周期渐进式改善。
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处于低位。自2000年以来,不良率持续下降,目前维持在1%左右。这种稳定主要与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信贷增长温和及监管持续收紧有关,资产质量指标对经济波动的敏感度相对有限。
中国银行业自2014年以来不良贷款率总体稳定在1.5%–1.8%区间。截至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约1.49%,关注类贷款占比约2.17%。不同类型银行之间差异明显:大型银行受客户结构与资本充足水平支撑,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部分中小银行受区域经济调整和房地产风险影响,指标波动略高。总体上,行业风险处于可控区间,资产质量变化温和。

惠誉博华认为,全球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收敛趋势反映出资产质量的普遍改善,但在风险识别时点、出清速度和周期长度上仍存在结构性差异。相似的不良率水平背后,代表的风险状态和修复阶段并不完全一致。未来一个阶段,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将更多取决于风险识别和处置机制的有效性影响,而非单纯的经济修复速度。
不良贷款生成结构差异明显,美国零售为主、欧日企业集中、中国企业主导且零售边际上行
不良贷款的生成结构反映了银行体系风险暴露的主要方向和周期特征。不同经济体在信贷配置、客群分布和行业集中度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良贷款的来源与波动变化。
在美国,零售贷款占比较高。信用卡、汽车贷款和消费信贷的不良波动较为显著,居民部门杠杆率高、对就业与利率敏感度强,风险暴露更加及时。因此,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对宏观周期响应较快,波动频率高但持续时间短。
欧元区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企业贷款。企业现金流受宏观需求与融资条件影响较大,风险显性化通常滞后于经济周期。中小企业与房地产行业仍是不良生成的主要领域。整体上,企业类贷款占比高的体系,其不良率回落通常较慢,修复期长,跨周期波动较小。
日本的不良贷款结构与欧洲相似。企业贷款占比高,制造业与中小企业是风险重点领域。但由于贷款增长较低、行业集中度高,不良贷款率的波动幅度长期处于低位。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结构仍以企业贷款为主,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制造业领域风险相对集中。近年来居民部门杠杆提升与收入增长放缓,使信用卡、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率出现边际上升。虽零售类不良的增幅有限,但结构性差异开始显现:大型银行零售业务基础稳健,中小银行在部分区域的不良生成更快。

惠誉博华认为,企业类贷款占比较高的经济体,其不良率修复周期通常更长,资产质量改善的节奏更依赖宏观需求复苏与企业盈利修复。相比之下,零售贷款占比高的体系在周期回升阶段出清速度更快,但波动幅度也更大。对于中国而言,银行信贷结构的企业属性仍然明显,不良率的边际变化将更多受行业景气分化和信贷结构调整共同影响。
相关研究
《2025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
《商业银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点评》
《四大行按期满足TLAC 第一阶段要求,需持续关注下一阶段达标进度》
分析师
meng.liu@fitchbohua.com
li.peng@fitchbohua.com
媒体联系人
jack.li@thefitchgroup.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