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章

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展望

惠誉博华 / 金融机构 / 中国 / Mon, 2023年02月27日

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展望为“稳定”。头部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为行业提供了稳固的信用支撑,部分高风险消费金融公司风险逐步出清,行业整体信用质量得到了明显的修复。

惠誉博华预计,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增速或将回升,整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增资扩容效应将进一步释放,为当年行业规模增长提供主要支撑。此外,行业格局将重塑,形成银行系和互联网平台系相互竞争依存的局面;长期而言,消费金融公司的增长动能受人口因素影响将逐步弱化。

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资产质量预计保持平稳,但长期的风控有效性有待周期检验。个体间盈利表现差异明显,股东的持续注资和监管资本要求促使行业资本将继续维持充足水平。

融资渠道单一和高融资成本短期内难有改观,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流动性方面具有优势,融资稳定性更好;需关注部分弱资质城商行自身经营状况欠佳,在流动性支持能力方面亦会表现不足。

消费金融行业信用展望总览

惠誉博华认为,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展望为“稳定”。近年来新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多由信用实力良好的金融机构控股,为其子公司提供了有力的信用支持,加之部分高风险消费金融公司风险逐步出清,行业整体信用质量得到了明显的修复,头部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为行业提供了稳固的信用支撑。

惠誉博华预计,消费金融公司2023年行业增速有望回升,但个体规模差异将不断扩大,导致个体信用实力的进一步分化。行业资本将继续维持充足水平;盈利水平的个体差异明显,信用成本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核销高周转模式下,行业资产质量指标将继续保持稳定,长期风控有效性有待周期检验;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短期内难有改观。

经济回暖有助增速回升,行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2022年,受疫情反复及外部经济政治环境扰动,国内经济增长承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受到抑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微降0.2%。疫情的严重影响以及居民消费力不足也直接导致居民消费贷款一度走弱,2022年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增势进一步放缓,年末余额为17.25万亿元,同比增速降至4.10%。
 

尽管如此,惠誉博华观察到自去年年末至今年一月政策和市场面的积极转变。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2023年1月,国内疫情快速过峰及春节的季节性因素作用,服务类消费呈现大幅反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结束了2022年下半年持续快速下行的趋势,零售、餐饮及交通运输等行业亦呈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

行业政策层面,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强监管”和“增容量”双措并举的阶段。一方面,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被纳入监管范围,互联网贷款、校园贷款和联合贷款等相关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完善,消费金融行业将持续在规范化前提下寻求更加稳健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监管层亦表现出对消费金融积极开放的态度,近期消费金融公司的审批设立呈现回升态势,2020年至2022年共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或获批筹建。从增容机构的特点来看,新设的消费金融公司多由头部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2021年正式展业的蚂蚁消金亦是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惠誉博华认为,监管一系列的举措既表明其对消费金融发展持积极态度,又明确了金融行业坚持审慎合规发展的监管方向。在此背景下,惠誉博华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获批设立,既能做到更好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零售业务转型。

2022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个体增幅参差不齐,惠誉博华14家消费金融公司(多为2018年前成立)测试样本2022年6月末合计资产规模为5,021.1亿元,较2021年末仅微0.36%。惠誉博华预计,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合计资产同比增速在8%-12%的区间,行业规模在8,100亿元至8,400亿元之间,主要考虑到2020年和2021年新设机构仍具备较大的扩张潜力,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上述机构并未包含在14家测试样本中,故导致预测值与2022年上半年增速存在较大差异。

2023年,惠誉博华预计消费金融公司的增长区间为20%-30%,行业规模将突破一万亿元。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扩容效应将进一步释放,为当年行业规模增长提供主要支撑。此外,就业情况和收入信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直接因素,当前宏观经济复苏预期有所增强,未来是否能有效向下传导改善居民收入和就业率成为关键变量。过去三年,疫情的反复冲击导致城镇调查失业率两度冲高,去年四季度整体就业压力有所缓和,16-24岁的青年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有所回落。青年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情况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具有显著的前瞻意义,若未来相关群体的就业和收入情况能够改善,将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增速的整体回升,增幅有望达到甚至超过30%的预估上限。

行业格局重塑,长期增长动能不足

随着捷信消金风险事件持续发酵,消费金融公司迎来行业格局重塑,银行系消金公司市场地位稳步提升,招联消金已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市场份额遥遥领先(2021年末为19.88%),兴业消金也于2021年稳步攀升至行业第二位(8.21%)。

近年来,商业银行紧扣政策契机,加速布局消费金融,实现零售转型,利用零售金融高分散度的特性平缓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影响。譬如,2021年,宁波银行受让华融消费金融公司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76.7%;2022年,南京银行受让原苏宁消金(现南银法巴消金)股权、增资并形成控股;建设银行获批筹建的建信消金也有望在今年正式展业。

互联网平台下属的消费金融公司亦具备不可忽视的行业地位。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消金既是消费金融重要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主要导流和技术输出方。目前,国内消费金融公司以线上第三方引流为主要获客方式,大部分公司第三方引流投放占比超过50%,但现阶段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难以将引流客源转化为自有客源,对互联网平台的外部依赖仍将长期存在。2022年末,蚂蚁消金105亿元增资方案落地,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依托蚂蚁集团所属花呗、借呗庞大的信贷规模,其业务体量预计将跃升至行业龙头。

惠誉博华认为,消费金融公司仍将以银行系为主体,以蚂蚁消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系的行业地位将不断上升,双方形成相互竞争依存的关系。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渗透率和客户覆盖度持续提升,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末服务人次快速增长到2.86亿人次,占当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跃升至32%,而且消费金融公司整体的客户复用率偏低,导致获客成本不断上升,未来客户资源的竞争压力将日益凸显。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人口同比减少85万人,是近60年人口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外,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行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亦降至62%。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一方面会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的有效客群缩减,另一方面消费能力受到抑制,消费结构也将产生变化,是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长期限制因素。尽管当前线上消费和消费升级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契机,但从长远而言,惠誉博华认为,消费金融公司长期的增长动能受人口因素影响将逐步弱化。

资产质量维持稳定,风控有效性尚需周期检验

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合规稳健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疫情期间加大核销和拨备力度,不良贷款率呈现下降趋势,拨备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11%,拨备覆盖率为296%,资产质量指标有明显改善。

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定位更多服务于“长尾客户”,通过信用资质下沉与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客户资质可下沉至三线城市以下个人用户,客群风险抵御能力相对偏弱,故相较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资产质量指标处于相对高位,2021年末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和汽车金融公司不良率分别为1.73%,0.98%和0.58%。

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呈现高周转高核销的行业特征,这是其客户分散、风险偏高的性质驱使。根据惠誉博华测算,测试样本中的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2021年净核销率((贷款核销额-收回额)/平均贷款余额)分布在4%-10%不等,显著高于同期样本金融租赁和汽车金融公司0.29%和0.37%的核销水平。惠誉博华预计,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核销收回在2022年面临一定压力,但在2023年伴随着经济复苏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不良贷款认定标准来看,2020年以来近半数消金公司已将逾期60天纳入不良,趋近于国有银行认定标准。惠誉博华认为,根据其客群特性,消费金融公司逾期60天贷款将很大概率进一步向下迁徙至不良,故未来将逾期60天纳入不良的范围可能继续扩大,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此外,消费金融公司高信用成本需通过资产端高利率消化,2023年,行业将继续沿用该模式保持资产质量平稳。但惠誉博华注意到,LPR下调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监管导向导致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利率呈现下降趋势,高收益覆盖其高运营成本和高风险成本是消费金融公司实现高周转高核销业务模式的关键,若未来收益和成本匹配度不足,消费金融公司可能会转向优化客户结构,控制信用成本,否则将导致存量风险无法消化,资产质量加速恶化。

惠誉博华认为,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长期风控有效性尚未经历完整的周期检验,风控数据外部依赖性强,故惠誉博华在消费金融风险状况和资产质量评估时持相对保守观点。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对场景、客户数据和风险数据的外部依赖,监管亦多次强调互联网贷款独立风控与核心业务环节不得外包。目前,我国多数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4年之后, 尚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且数据的自有转换和风控数据积累不足,本次疫情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是首次试金石,消费金融公司风控的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头部银行系消金可借助母行成熟的风控系统、更为广泛和丰富的数据基础和更多的金融科技投入,在构建独立有效的风控体系方面更具优势。

盈利差异明显,资本水平充足

消费金融公司利用高息差和高资金周转保持盈利能力处于同业较好水平,惠誉博华测试样本显示,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2021年贷款总收益率(含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整体处于15%以上水平,远高于样本金融租赁公司(6.59%)、融资租赁公司(7.26%)、汽车金融公司(13.05%)的同期收益水平。

2021年,多地监管窗口指导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利率以24%为红线,在当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和市场驱动下,消费金融公司资产端收益率或将继续维持下行趋势,但考虑到其高信用成本、运营和融资成本,整体压缩空间有限。此外,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信用成本(体现在拨备计提和催收支付成本)差异显著,盈利能力进一步分化,亦致使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收益稳定性表现偏弱。

截至2021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36%,较上年末下降2.8个百分点。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补充渠道单一,仍有赖于股东增资和利润留存。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高速增长的模式加剧其资本消耗,内生资本补充效果有限。2022年,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实施了股东注资,加之监管层面对于其主要股东及时补充资本的要求,惠誉博华预计消费金融公司2023年资本水平仍能保持充足。

2020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允许符合资质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募集发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券作为资本补充工具。目前,招联消金和中邮消金的二级资本债已获当地银保监会批准。但从实践意义来看,上述两家机构的二级资本债发行尚未获得央行行政许可,惠誉博华预计消费金融公司的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短期内仍有赖于股东注资。

融资渠道单一,成本相对偏高

消费金融公司外部融资渠道包括股东注资、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及资产证券化证券融资。截至2021年末,1年期限内的同业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占据总融资规模75%以上,实际融资渠道单一。惠誉博华认为,消费金融公司构建有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仍是行业难题,一方面政策面的限制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接受度相对有限,导致其融资可获得性不足。

从融资成本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头部效益显著,银行间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且资金成本随市波动,行业融资成本高于汽车金融及金融租赁行业。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成本在4%~6%之间,多数在4.5%以上,以惠誉博华非银金融机构样本为例,消费金融公司2019-2021年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4.89%,高于同期金融租赁公司3.80%和汽车金融公司3.47%的水平,与融资租赁公司同期4.98%的水平相近。银行系消金相对非银系消金具备资金成本优势,对比马上消金超过6%的平均资金成本,招联消金和兴业消金的资金成本均低于4%。

金融债及资产证券化发行成本相对较低,但监管对金融债券发行审批严格,目前仅三家公司发债,消费类ABS发行规模近三年整体呈收紧态势,2022年下半年随着消费刺激政策密集出台,非银系消金ABS发行逐渐回暖。202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消费信贷ABS发行利率分布在2%~4.5%,其中银行系消金ABS发行利率整体低于非银行系消金ABS。从发行成本来看,ABS作为中短期资金补充方式在利率下行周期可有效降低期限错配,相对于期限较短且成本一般在3%-5%的同业拆借具备一定成本性价比,惠誉博华预计2023年在消费复苏的前提下消金ABS发行量有望增长,以期改善其融资成本。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应当遵守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主要股东在消费金融公司出现支付困难时给予流动性支持”。惠誉博华认为,主要股东为商业银行或其他高信用质量机构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流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融资稳定性更好;需关注部分弱资质城商行自身经营状况欠佳,在流动性支持能力方面亦会表现不足。

 

相关报告

疫情冲击下中国金融机构管窥

 

分析师

王逸夫
+8610 5663 3820
yifu.wang@fitchbohua.com

张可欣
+8610 5663 3826
kexin.zhang@fitchbohua.com

 

媒体联系人

李   林
+86 10 5957 0964
jack.li@thefitchgroup.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下载报告

下载报告
 

谢谢。 您的下载链接将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

请留下您的个人基本信息,阅读惠誉博华所有的研究报告。

 

感谢您。我们已将报告的链接发送至您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