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章

ESG概念受重视程度提升,未来将对金融机构发挥更大影响力

惠誉博华 / 金融机构 / 中国 / Thu, 2021年04月29日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一种整合了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因素的价值评估理念。近年来,中国的监管部门和自律组织对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了多项ESG披露要求,预计强制性披露政策有望未来出台。随着ESG概念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监管机构也将更加鼓励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投资。惠誉博华认为,ESG概念虽然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影响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一种主流价值理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预计一个客观、公正、透明的ESG评价体系的出现将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披露内容规范化将大力提高ESG信息参考价值,促进客观评价体系的诞生。

多项ESG信息披露要求已实施,预计强制性披露政策有望出台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一种整合了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因素的价值评估理念。得益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的推动,ESG在全球得到快速传播。ESG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其影响力近年快速提高。ESG主要鼓励企业更多承担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责任,从而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021年政府报告提出 “碳达峰” 、 “碳中和”目标,更加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ESG所鼓励的理念与我国长期以来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未来受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更多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在制定战略和管理决策时会将ESG影响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银行业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已出台诸多ESG相关信息披露要求

当前多个国家及地区监管机构将ESG方面信息的披露作为强制要求,鼓励企业尽可能在ESG方面做更多披露。欧盟国家中已经有德国与意大利针对大型企业出台强制ESG披露要求;中国香港于2014年出台新修订的《公司条例》,要求所有在港注册公司(除豁免公司外)披露ESG相关信息。中国境内监管部门近年也越发重视ESG相关信息的披露,其中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格外关注。

原中国银监会于2007 年颁发《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见》,规定银行应发布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并就报告期间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披露。此后于2009年及2013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和原中国银监会分别颁布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进一步细化披露要求,明确企业经济、社会与环境责任中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要求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包括科学发展战略、价值准则与良好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

上市银行金融机构除了要满足银行业监管机构的ESG披露要求外,亦要符合证监会的信息披露要求

中国证监会于2018 年5 月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9月份公布了修订之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监发〔2018〕29 号),规定明确了上市企业应主动披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情况,明确了上市企业ESG 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

惠誉博华认为当前的证券业监管要求给予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良好的指引方向,但现行披露要求下企业对ESG相关信息还是以自愿披露为主,未来上市企业特别是上市银行机构的ESG披露信息量及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境内强制性ESG 相关信息披露政策有望出台

目前,中国境内尚未出台强制性ESG信息披露要求,但是对于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规范程度近两年呈现日益严格的趋势。2019年,上交所发布《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明确了ESG信息披露在科创板的要求。此外,原七部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 “上市公司强制环境信息披露” ,继而最终实现所有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证监会则在2019年11月的公告中提及ESG信息披露具体规则已经在制定之中。

惠誉博华认为,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全社会都面临逐步降低碳排放的压力与挑战。而高质量的ESG披露可以让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社会各界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方便监督和问责。因此高质量的ESG披露标准将成为必然趋势,综合各个监管机构的相关政策步伐,相信强制ESG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台。

部分商业银行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把控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绿色产业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都加强了其在环境、气候方面的管理。具体而言,部分银行将绿色信贷分类管理延伸到贷款、债券、理财、租赁、保险等各项投融资业务,加强环境敏感行业风险管理,严控产能过剩行业融资投放。针对气候风险影响相对突出的部分行业进行压力测试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此外还有部分银行根据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对相关因素采用与ESG 治理架构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在此方式下,气候变化短期对贷后资产质量和银行自身运营产生的直接影响也被纳入管理范围。

惠誉博华认为,在当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部分国内的高碳排放行业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此部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未来或将不断提高。因此银行金融机构,将此部分高碳企业的气候变化影响纳入风控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融合了气候因素的良好风控体系,不仅能够减少高碳行业资产恶化的风险,也可以鼓励银行更积极地支持绿色产业,如环保节能、污染防治、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相关领域。

监管机构鼓励绿色债券发行,理财子公司有望成为绿色金融债投资主力

2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了总体部署。与此同时,上清所1月印发《关于调降债券业务收费标准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支持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上清所对绿色债券的发行登记费率、付息兑付服务费率降低50%。政策层面上提出多项鼓励措施。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共发行107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1,230.2亿元,同比增长109.7%,数量同比提升42.7%,发行规模和数量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增加124.7%和41.0%。整体来看,绿债的发行规模仍处于持续上升趋势。

在二级市场层面,绿色金融债依旧是绿色债券现券交易的主力,2020年绿色金融债现券交易规模占到绿色债券现券交易总规模的比例超过50%。

另外,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密集布局绿色金融债的投资。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临近,下一步将会有更多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绿色金融债的投资当中,而绿色金融债作为ESG题材中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债券品种,将会占到ESG概念债券配置的绝大部分份额。目前理财子公司发售的ESG主题固收类产品占全部已发售ESG产品的比重超过70%,若结合理财子公司ESG主题产品投资策略来看,均投向ESG特征显著的企业。

惠誉博华认为,理财子公司的资产投资将会是ESG主题产品的配置主力,这与理财子公司主要客户群体风险偏好偏稳健,对产品净值有较强敏感性有关。且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绿色金融债涉及的节能、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等均可扩大产品主题的范围,并且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继续出台,从监管的考核层面,理财子公司也存在一定的配置需要和动力。

首批碳中和债发行,发行规模呈现明显扩张趋势

2021年2月,首批6只碳中和债成功发行,标志着碳中和债券市场正式拉开帷幕。

2021年3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规定碳中和债须聚焦于低碳减排领域,且需符合绿色债券支持目录或国际绿色产业标准,为碳中和债券发行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引。

2021年一季度,国内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42只、发行规模约623.5亿元,发行规模呈现持续高速扩张走势。从结构来看,目前行业仍以电力行业为主,发行主体信用层级高且稳定,债券用途突出减少碳排放主题。

从发行主体来看,发行主体以中央企业为主,包括国有企业25家和合资企业1家。由于市场仍处于起步状态,现行的碳中和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一季度碳中和债发行额仅占同期不含同业存单的信用债发行额的1.84%,但占同期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行额830.8亿元的比重达75.1%。

惠誉博华认为,按照目前的碳减排目标,中国二氧化碳减排仍存在极大压力,碳中和债作为特有的资金募集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金缺口,提高减排效率。下一步随着相关配套措施渐趋完善,预计碳中和债将继续维持高位增长的发行规模,并且渐渐成长为ESG产品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治理是影响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结果最大的ESG因素

随着ESG理念受到市场的愈发重视,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于2019年引入了ESG 相关度评分(ESG Relevance Scores)。该评分旨在考虑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对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程度,但并不对相关实体ESG实施情况的优劣进行评价。惠誉评级分析师对每个ESG因素赋予“1”分至“5”分的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所考量的因素对评级的影响程度越大,“1”分表示从信用评级的角度考虑,其对评级和行业没有影响,而“4”分或“5”分则表示有显著影响(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各评分所对应的具体含义如下表所示。

根据惠誉评级公布的ESG相关度评分结果的统计情况,惠誉博华认为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最应重视的ESG因素。治理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其对新兴市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影响较发达市场更大。发达市场的治理风险主要集中于复杂的集团结构、关键人物风险和透明度,而在新兴市场,治理因素往往体现在战略实施/运营执行与经营结构上。

具体而言,惠誉博华认为比较常见的影响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的ESG问题包括:

  • 银行金融机构方面:由于银行机构公司治理薄弱,造成了较高的反洗钱风险,并最终导致声誉风险损失及监管处罚。此外董事会独立性,以及管理层所制定的战略实施情况都是有可能对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造成较大影响的ESG公司治理因素。
  • 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由于相较于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相对较低,且更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非银金融机构在ESG评分方面将更多关注于战略执行,尤其针对经营时间较短、收入结构不稳定、盈利波动较大的非银机构,ESG评分可能会对其公司战略的评级打分产生一定影响。
  • 保险机构方面:除了会受到与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类似的公司治理问题影响以外,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需要更多考虑的领域。重大的自然灾害及环境事件,例如地震、台风等,更有可能对保险机构的盈利及投资资产风险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保险机构行业对于ESG中环境因素比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更为敏感。

惠誉博华认为,随着ESG理念的受重视程度提高,ESG因素对于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部分研究证明,践行ESG的企业更易获得资本青睐,其长期价值明显。从评级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违约概率。对于中国金融机构而言,提升治理方面的表现对于其信用评级结果有着普遍的积极影响。惠誉博华将持续关注这一议题的讨论,以评估ESG因素对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

未来展望

ESG概念发展空间巨大,信息披露内容规范化将提高ESG信息参考价值

ESG概念虽然在中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影响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一种主流价值理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这一趋势必对金融机构在践行ESG理念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不同性质金融机构间的ESG 表现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在ESG表现较同业其他机构更佳。因此,参差不齐的表现带来了市场对于ESG打分模型的强大需求,未来这一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预计一个客观、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的出现将会是必然趋势。

一个客观、公正、透明的ESG评价体系需要存在于良好的ESG数据基础之上。目前国内各个监管机构已经出台了诸多ESG信息方面的披露要求,但是金融机构在相关信息的披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不透明,在规范性、一致性、连续性等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且量化数据少。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在ESG信息披露以宣传为主要目的,披露的内容实用价值较低。

提高ESG信息实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实现ESG数据的标准协调化、规范化。目前推动ESG概念的组织众多,不同组织会推出各自制定的相关标准或建议。在这一环境下,造成了ESG数据类别繁多,且每一类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各ESG因素的评判标准和重要性的看法各不相同。针对这一局面,近期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CDP 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正通力合作搭建一个全面的全球企业报告系统以统一标准。此外,SASB和IIRC有意合并成立价值报告基金会(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而CDSB已宣布有意加入该基金会。惠誉博华认为,政策决策者、标准制定者和其他机构目前已经意识到了实现ESG数据的标准协调化、规范化的必要性,但由于制定统一标准的工作涉及的相关方较多,预计这一标准化进程还需更多的时间才能够看到结果。

在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开始着手ESG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的背景下,惠誉博华认为及时出台针对中国境内金融机构清晰一致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也非常重要。当前中国境内的诸多监管和自律机构,如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针对银行金融机构都制定了ESG相关的披露要求。未来在各个监管机构明确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后,不仅可以提高银行金融机构相关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便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对信息内容进行判断,也可以使不同机构间的披露信息更容易比较。惠誉博华认为,目前不同银行金融机构披露的ESG信息的质量不一,内容上缺少可比、量化参数等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是制约建立金融机构连续、完整ESG数据库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此类可靠数据库缺失,将会使得对于金融机构ESG评判更多依靠定性数据和主观评判。因此制定统一的规范化ESG信息披露标准,将有效提高金融机构ESG评价的透明度,同时也将促进金融机构在重要指标领域进行提高改善,倒逼解决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随着银行金融机构对ESG理念重视程度提高,未来将带动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目前部分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风控体系,并在授信过程中向低碳项目及低碳企业倾斜。惠誉博华认为,在政府努力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背景下,未来银行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投入。受此影响,有部分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在未来长远时间或将面临银行融资难度加大的风险。

但传统高碳排放行业企业面对银行信贷融资难度加大的压力将在另一方面成为鼓励企业发行一些符合ESG理念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动力,如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转型债券等产品。其中可持续发展债券将公司财务或其他指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对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挂钩,而转型债券则将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传统行业与能源结构向低碳直至零碳转型相关项目。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在ESG方面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此部分创新ESG金融产品的投资力度也会加大,有效带动市场需求,进一步鼓励ESG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惠誉博华认为,金融机构在推动ESG理念方面有着引领作用。金融机构不断提高的ESG要求,将向融资企业施加压力,推动企业在ESG相关领域不断改进。而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关键ESG指标引导金融机构解决关键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附录:

 

分析师

李沄桥
+8610 5663 3821
yunqiao.li@fitchbohua.com

刘萌
+8610 5663 3822
meng.liu@fitchbohua.com

高雅君
+8610 5663 3820
joyslin.gao@fitchbohua.com

彭立
+8610 5663 3823
li.peng@fitchbohua.com

王梦瑗
+8610 5663 3825
mengyuan.wang@fitchbohua.com

张帆
+8610 5663 3827
frank.zhang@fitchbohua.com

盛云霄
+8610 5663 3826
norman.sheng@fitchbohua.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下载报告
 

谢谢。 您的下载链接将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

请留下您的个人基本信息,阅读惠誉博华所有的研究报告。

 

感谢您。我们已将报告的链接发送至您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