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章

银行业资本分析与展望:资本补充维持高位,分化态势深化延续

惠誉博华 / 金融机构 / 中国 / Tue, 2023年01月03日

2022年,在宏观经济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有所削弱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先降后升,整体保持稳定态势。连续4年超过万亿资本工具发行规模是维持行业资本稳中有升的主要因素。


不同类型银行资本水平差异明显,国有银行一枝独秀,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且差距还在持续增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银行整体平稳,农商银行有所下降。展望2023年,惠誉博华认为银行业资本仍将保持稳定,不同类型银行分化趋势延续,我们认为国有银行资本水平仍将乐观、股份制及城商银行保持稳定,受高风险中小银行拖累,农商银行资本将承压。


受益于继续大规模发行的资本工具及稳健的盈利能力,“四大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静态缺口显著缩小;鉴于“四大行”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增速放缓及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惠誉博华适当调整相关假设,测算结果显示,动态缺口较上年同期显著下降,至2025年初中国G-SIBs基准假设下TLAC缺口缩小至2.6万亿元。此外,中国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水平分化明显,部分D-SIBs资本缓冲薄弱,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致使2022年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锐减,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有效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各类型银行信用展望

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对生产活动影响减少;且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纾困政策的出台和逐步落实有望推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信用状况恶化区间收窄。惠誉博华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左右。上述积极因素有利于缓解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利于银行业盈利能力企稳,进而提升银行业内生资本水平。


基于对目前宏观经济和各类型银行的预期,惠誉博华对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资本与杠杆水平以及融资与流动性四项信用因素进行前瞻性判断,并通过总结财务状况预期对各类型银行信用状况作出展望。


惠誉博华认为,国有银行自身具有很强的财务韧性,其信贷资产组合最分散,且贷款客户整体资信水平也在所有商业银行类型中最好,在过去两年国有银行在抵御房地产行业困境及宏观经济下行带来影响的韧性最强。在疫情新形势下,若宏观经济复苏且房地产行业信用状况不进一步恶化,将有利于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资本与杠杆水平的改善。综上我们对于国有银行2023年展望为乐观。


与地方中小银行不同的是,股份制银行自身财务实力韧性更强,且全国范围内展业使得其房地产信贷组合更加分散,局部地区的风险暴露对股份制银行的冲击更小,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一年股份制银行的信用状况为稳定。


一系列关于支持房地产行业的财政及金融政策持续释放,或将对房地产行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假以时日房地产市场有望止跌企稳。但鉴于纾困政策推出至产生明显的效果有一定时滞,加之前期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尚未充分暴露。因此,惠誉博华认为,与房地产行业关系相对紧密,且自身财务韧性相对较弱的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资产质量仍将承压;而且其融资与流动性也面临一定压力,所以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信用状况展望承压。

国有银行一枝独秀、其他类型银行分化显著

从不同类型银行资本情况来看,2022年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的中资银行差距进一步扩大。国有银行在上半年资本保持基本稳定,随后第三季度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上升至17.61%,这是监管公布该指标后国有银行录得的最高值,目前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中资银行以及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且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惠誉博华认为国有银行资本水平的持续上升与“四大行”需在2025年满足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总损失吸收能力有关,由于目前“四大行”距TLAC要求仍有一定缺口,未来国有银行资本水平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但考虑到2023年起中国的四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可能根据2021年末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规定,发行非资本债务工具(TLAC工具)以补充总损失吸收能力,该工具成功发行能够一定程度上替代目前发行资本工具补充TLAC的模式。但TLAC工具不能补充资本充足率,因此未来国有银行资本水平上升趋势或趋缓,整体看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行”资本水平已远超国内监管及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且具有十分充足的资本缓冲。


股份制银行及城商银行2022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但在第三季度有所反弹,2022年三季度末,以上两类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54%及12.85%,均略低于2021年年末水平。农商银行整体上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中资银行韧性相对较弱,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不良资产暴露更快,加之该类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对净息差收窄更加敏感,盈利能力也存在较大下行压力。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的压力也体现出逐步向资本传导,2022年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9月底数据较上年末跌逾0.5个百分点至12.03%。展望未来,惠誉博华认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银行资本水平将保持稳定,农商银行或进一步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作为地方商业银行,具有数量多、区域特征明显等特点,未来分化将进一步加大,发达地区优质的城商及农商银行仍然能长期保持很高的资本水平,但少量资产质量差、资本不足且经营情况难以扭转的落后地区小型银行或将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被进一步整合甚至退出市场。

中国银行业资本有望保持稳定,银行资本工具发行维持高位但结构变化明显

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整体保持稳定态势。2022年上半年在行业净息差继续收窄、资本利润率下行背景下,银行业整体盈利有所承压,削弱了银行业资本内生能力,行业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在第三季度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外部资本补充力度的情况下,行业整体资本水平有所回升。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09%、一级资本充足率12.2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充足率10.64%,资本充足水平已和2021年末几乎持平。

展望未来,惠誉博华认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银行业资本水平会继续延续回升态势,年末各类资本充足率均有望超过2021年末水平。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因疫情防控造成的生产扰动基本消除的背景下,GDP增速在2022年低基数效应下显著复苏概率较大,加之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纾困政策的落实,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有望度过最艰难阶段并逐步修复信用状况,宏观经济的复苏及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有利于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并缓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快速集中暴露,有助于银行业内生资本水平的提升。此外,我们认为在中国监管机构更加重视金融业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银行业仍然会延续近年来加强资本外源性补充的趋势。综上,2023年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有望保持温和增长。

资本工具发行方面,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工具2022年延续自2019年以来很高的发行规模,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商业银行在岸市场发行的二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合计超过1.1万亿元,且是连续第四年超过万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总量上保持了以往大规模的资本工具发行力度,但不同类型资本工具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二级资本工具发行规模占总规模的占比超过75%,而该比例在2021年仅为略高于50%,资本工具发行明显向二级资本工具集中。


惠誉博华认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发行量和占比的下滑或与2022年投资者信用风险偏好下降引起的信用溢价有关,年内部分地区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及房地产困境使得投资者对于资本属性更强、期限更长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主要为永续债)投资情绪更为谨慎。

“四大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缺口缩小,预计未来两年将发行大量TLAC工具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相关规则,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G-SIBs需要在2025年及2028年分阶段满足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中国监管机构在2021年末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与FSB要求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已经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四大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分别达16%、6%,2028年初分别达18%、6.75%,且G-SIBs应当同时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要求和缓冲资本要求,因此在计算TLAC风险加权比率时,为满足缓冲资本要求计提的核心一级资本工具不能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缓冲资本主要包含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目前中国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因此 “四大行” 需同时满足最低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16%-18%)、以及2.5%的储备资本要求。2022年11月末,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了最新的G-SIBs名单,其中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仍然保持在第二组,建设银行由第二组下降至第一组,农业银行继续保持在第一组,相关分组与惠誉博华在今年9月初的预测一致(详见: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及中国G-SIBs评分影响因素解析),根据该分组,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附加资本为1.5%,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为1%。在扣除缓冲资本要求前(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缓冲资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2025年和2028年TLAC风险加权比率需达到20%和22%,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为19.5%和21.5%。而TLAC杠杆比率的计算不需要扣除监管缓冲资本要求。截至2022年3季度末,“四大行”公布的杠杆率均超过7%,已满足2025及2028年TLAC杠杆比率要求,因此按期达标主要的缺口为TLAC风险加权比率。


惠誉博华最新测算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但截至2022年6月末“四大行”较TLAC要求均存在一定缺口。在不考虑内生资本的积累、存款保险基金豁免比例以及业务发展推升风险加权资产(RWA)的前提下,2022年6月末“四大行”距离2025年及2028年资本要求的静态缺口分别为1.6及3.2万亿元,该缺口较2021年3季度末显著下降(详见 “银行业资本分析与展望:监管新规频发,资本企稳上升”)。考虑到静态缺口绝对值下降的同时,距离达标的窗口期时间也在缩短,“静态缺口/到期年限”并未显著下降,静态缺口补充压力与上年基本持平。


动态缺口对于预期假设较为敏感,2022年前三季度“四大行”风险加权资产同比增速显著下降,2022年9月末同比增速不到6%, 明显低于2019-2021年近8.5%复合平均增速,且我们认为未来随着达标时间窗口的进一步缩短,“四大行”会愈发重视资本的节约,因此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可能将继续保持相对较低,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此次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基准假设由去年的8.5%下调至7.5%;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出于谨慎考虑,我们曾将净利润增速假设设定为较低的4%,但近年来“四大行”盈利能力展现出了很强的韧性,长期高于假设水平,因此本次测算我们将净利润增速上调至5%。基于以上假设条件以及2022年6月末“四大行”数据,在考虑内生资本积累但没有考虑存款保险基金影响的情况下,我们设置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较慢(5.5%)、基准(7.5%)及较快(9.5%)三种假设(详见附录)。测算结果显示,在基准增速情况下, “四大行” 至2025年初TLAC缺口约2.6万亿元,至2028年初缺口达6.3万亿元,最新测算缺口水平较2021年测算值明显缩小。且即使考虑临期时间窗口缩短因素,“四大行”TLAC补充压力亦有所降低。

根据惠誉博华测算,基于2021年末数据交通银行的全球系统重要性评分达128,距离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一组阈值仅差2分。2022年以来,交通银行仍保持了较快的业务增速,上半年资产总额及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均在7.8%左右,增速高于已入选的“四大行”平均增速。惠誉博华预计,若交通银行继续保持目前较快的业务增长势头,则在未来1-3年内有望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相关规定,交通银行若在未来入选将不需要在2025年和2028年分别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具体达标时间将在认定之日起的三年内,即最快在2027年需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第一阶段要求。交通银行目前总损失能力较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若入选G-SIB交通银行将有较大TLAC补充压力。


为在2025年满足第一阶段TLAC要求,近年来四大行资本工具的发行规模持续维持在高位,且目前发行规模仍处于上升趋势,2022年前11月,“四大行”合计发行资本工具6,800亿元,此规模高于2021年全年发行规模30%。2022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表示将确保中国的G-SIBs在2025年和2028年分别满足TLAC监管要求,并将 “推进TLAC工具的外源补充,统筹规划资本工具、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推动TLAC工具发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应继续加大对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市场培育力度,改善发行环境,拓宽投资者范围,鼓励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赴境外市场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


惠誉博华认为,在央行的推动下,中国“四大行”有望自2023年起在境内及境外市场发行大量TLAC工具。考虑到目前“四大行”资本水平已经远超中国监管机构及巴塞尔协会的要求,TLAC工具或受益于其相对传统资本工具靠前的偿付顺序和可能更低的发行成本,在未来几年或将替代传统资本工具成为最主要的TLAC外部补充方式,传统资本工具的发行量或在大量发行TLAC工具后有所下降。

其他D-SIBs资本水平分化,部分银行面临补充压力

2022年9月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最新D-SIBs名单,入选银行与去年保持一致,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名单内19家银行无论在表内外资产规模、品牌声誉和银行体系中的地位均位于前列,我们认为对相关银行系统性重要性的认定有助于强化其资本管理。目前没有银行入选第五组,四家G-SIBs处于第四组,其余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D-SIBs处于1-3组。

根据入选银行最新披露数据显示,19家D-SIBs资本水平均满足D-SIB监管要求,但资本缓冲差异较大。除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外,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及北京银行当下资本水平显著高于D-SIB最低资本要求,且保留了充足的缓冲,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最低要求2%以上;9家银行缓冲资本处于相对充足状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1%-2%之间;另外有3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缓冲较低,高于监管最低要求不到1%,其中广发银行2021年末数据仅几乎与监管要求持平,其核心一级资本面临较大的补充压力。值得一提的是,核心一级资本无法通过发行二级及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补充,主动调整资产组合的结构,信贷政策向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倾斜,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并进一步增资扩股或是夯实核心一级资本的关键。此外,根据我们对于系统重要性评分的测算,浙商银行的评分目前仅次于北京银行且几乎持平,未来不排除有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一组的可能性,目前浙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缓冲已较小,若纳入D-SIB将加大该行资本补充压力。

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锐减,专项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通常具有客户基础相对薄弱、负债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为维持相对可观的盈利能力,中小银行通常需要保持更高的风险偏好。此外,中小银行通常经营区域范围较窄,客户主要集中在当地,银行经营情况与地方经济密不可分。

近年来部分中小银行受地方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及区域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影响,加之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资产质量及盈利水平下滑,资本内生能力下降。为缓解资本的下行压力,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总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的中小银行发行资本工具规模较疫情前明显提升,2020-2022年连续三年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超过疫情前年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银行业资本工具发行规模未出现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前11个月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发行规模收缩显著,5,000亿总资产规模以下银行发行资本工具不到800亿元,仅占2021年的68%。我们认为发行规模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022年局部地区房地产及中小银行发生的风险事件,使得投资者对于该类银行的风险偏好更加谨慎从而导致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发行更加困难。

针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窄、难度大的问题,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发行专项债券补充当地中小银行资本。2022年1月至11月底,全国中小银行专项债合计发行565亿元,加上2021年发行规模,目前已合计发行规模已超过2,600亿元。鉴于年中银保监会发言人曾公布全部中小银行专项债额度为3,200亿元,目前尚存未发行额度超过500亿元,预计未来将逐步发行。


惠誉博华认为,2022年局部地区高风险银行爆发的风险事件,凸显中小银行风险和资本管理的重要性,未来若房地产困境逐步缓解,宏观经济复苏,将能够缓解中小银行风险短期集中暴露压力。长期看中小银行持续夯实资本仍然是控制提升该类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方式,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有效拓宽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相关报告

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及中国G-SIBs评分影响因素解析
银行业资本分析与展望:监管新规频发,资本企稳上升
 

分析师

彭   立
+ 86 10 5663 3823
li.peng@fitchbohua.com


李沄桥
 +86 10 5663 3821
yunqiao.li@fitchbohua.com
 


媒体联系人
李   林
+86 10 5957 0964
jack.li@thefitchgroup.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下载报告

下载报告
 

谢谢。 您的下载链接将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

请留下您的个人基本信息,阅读惠誉博华所有的研究报告。

 

感谢您。我们已将报告的链接发送至您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