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章

中国金融机构2021年第二季度跟踪报告

惠誉博华 / 金融机构 / 中国 / Fri, 2021年07月02日

View English Report

宏观经济复苏不均衡,监管聚焦防风险,金融机构业绩受疫情影响分化

- 二季度中国PMI持续扩张,PPI与CPI剪刀差达历史高点,生产和消费复苏有所分化

- 宏观政策从“逆周期”向“跨周期”转变,宏观政策回归常态,加大对民生领域、普惠金融、绿色产业扶持力度

- 一季度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增长较快,金融机构将在ESG践行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 上半年金融监管持续加码,突出严控增量、缓释存量的特点;房地产贷款增速放缓,行业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加大;中国华融按期兑付境内外债务,加速回归主业

- 商业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转正,资产质量改善;2020年金融租赁公司收紧风险偏好,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疫苗接种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中国PPI与CPI剪刀差持续扩大,宏观政策向跨周期转型

疫苗资源全球分布不均,发达国家接种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苗接种数据,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美国和印度接种疫苗总量最高,分别为8.96亿、3.18亿和2.62亿剂。若以每百人接种数量衡量,欧洲和美洲等国家明显领先,中国每百人接种疫苗数量与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较为接近。但疫苗接种在全球分布并不均匀,由于疫苗配送和存储等多种因素,贫困地区疫苗接种量和每百人接种量均较低。此外,病变毒株的出现及传播增加了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

中国境内疫情防控经验丰富,对偶发疫情响应速度快。虽然确诊病例零星出现,但大概率不会再次出现大规模疫情。这些高效防控措施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复苏。

中国PMI持续扩张,PPI与CPI剪刀差达到历史高点

2021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PMI数据,其中综合PMI 52.9%,制造业PMI 50.9%,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3.5%;PMI持续出于扩张区间,但相较上月有所放缓。二季度,中国PPI与CPI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达到历史高位。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投机活动推升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带动PPI不断上涨。5月PPI上涨9%,创13年新高。另一方面,受非洲猪瘟变异毒株传播的影响,养殖户纷纷加快出栏速度,推动供应激增,猪肉价格下行导致CPI上涨动能不足。5月CPI上涨1.3%,核心CPI同比上涨0.9%。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小,但宏观经济复苏不均衡,生产和消费存在分化。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需求端修复速度不及预期,中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受到损害。

中国出口预期存在分化

202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维持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处于疫情后经济复苏过程中,外需强劲。2021年5月,中国出口金额为2639.20亿美元,较2019年同期2139.18亿美元大幅增长23.37%。

但市场对于下半年中国出口预期出现分化。一方面,前瞻性经济指标6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回落至48.1%,处于萎缩区间,可能预示着未来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随着全球疫苗接种和疫情防控开展,新兴市场复工加速、海外转移订单数量减少可能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冲击。

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复苏仍在延续,全球贸易风向标-韩国出口增速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外需或将维持一段时间。病毒变种出现并在多个国家传播,导致新兴市场复工进程放缓。上述因素将对中国出口产生正面影响。

宏观政策由“逆周期”转向“跨周期”,偏向结构性调整

2020年7月中国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2021年随着中国经济恢复常态化,宏观政策逐步从逆周期总量调整向跨周期结构调整转型。

货币政策方面,随着“稳增长”与“保就业”的压力逐步减轻,2021年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从公开市场投放总量来看,2021年二季度,央行继续延续春节后精准调控特点,货币净投放额始终稳定在100亿元,仅在6月末小幅增加投放,以稳定跨季资金。逆回购利率及MLF利率继续维持不变,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小幅波动。同时,央行通过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金融及绿色领域的扶持力度。

财政政策方面,2021年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6454亿元,两年平均增速3.57%,已逐步接近2019年疫情前水平。其中税收收入两年平均增速3.94%,是带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年前5月全国公共预算支出两年平均增长0.28%,较2021年1-2月进一步放缓,仅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37.4%。其中,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两年平均增速达6.45%,与2021年前两月持平。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等基建类板块财政支出两年平均增速仍低于-10%。

惠誉博华认为,相较于2020年逆周期政策,2021年宏观政策更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宏观政策将更加关注结构性调整,引导社会资源向民生领域、绿色产业、普惠金融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聚焦中国金融领域热点事件

中国监管发布绿色金融评价体系,ESG概念将对金融机构发挥更大影响力

近年来,责任投资在全球内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并形成一定规模。随着ESG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 银行和评级机构也将ESG投资理念引入其信贷政策及评级体系。 惠誉评级于2019年正式引入ESG相关度评分(ESG Relevance Score),旨在考虑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对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程度 。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于2015年成立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 作为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先行者,2021年二季度,法国兴业银行也首次分享了TCFD框架的实施经验。

中国是ESG投资领域的关键及重要参与国之一。伴随着碳中和、碳达峰远景目标的提出,中国绿色金融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绿色金融机构评价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提升金融业服务经济绿色转型的能力。截至2021年3月末,中国绿色信贷余额为13.03亿元,同比增长24.6%,两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从贷款投向来看,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和生活能源等基础设施类行业,上述行业绿色贷款合计占比达58.17%。随着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及绿色产业名录的出台,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农业在内的其他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近年来稳步提升,绿色信贷行业分布更趋于多元化。绿色债券作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第二大载体,截至2021年5月末,累计发行量136万亿元,存续规模超过1万亿元。根据银保监会披露,中国绿色信贷余额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目前绿色金融参与方主要为银行,随着二季度中国最大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万物新生集团在纽交所上市,未来绿色证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等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将有效助力非银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和治理因素也对金融机构评级产生一定影响,根据惠誉评级对中国金融机构ESG因子打分结果来看,公司治理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银保监会近期也出台了多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准则,以规范行业治理框架。(详见:ESG概念受重视程度提升,未来将对金融机构发挥更大影响力) 惠誉博华认为,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居于领导地位,其金融体系在ESG投资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ESG理念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其投资决策中,进一步深化其风险框架,并更加关注长期超额收益。

2021年金融监管继续加码,防风险成为监管主题

中国监管持续贯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念,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动高风险机构处置,持续化解金融风险。惠誉博华认为,目前中国金融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但随着金融生态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监管政策也需不断与时俱进。2021年二季度,监管机构密集出台了多项金融机构规范性文件,释放出全方位强化监管和防控风险的政策信号,监管政策主要聚焦包括公司治理结构、金融机构恢复处置计划实施、部分领域监管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公司治理方面,中国监管层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和《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惠誉博华认为,连续出台的关于公司治理和大股东行为的监管办法,有利于长期推动银行保险机构风险防控水平,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或限制大股东及高级管理层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关联交易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产生正面影响。针对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财产险收费等监管薄弱环节,也修订出台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进一步补齐监管短板。惠誉博华认为,更新后的保险费率及产品管理办法,旨在推动行业产品优化,防止过于同质化产生的不正当竞争,有利于财产险行业整体利润的实现和长期稳健发展。

惠誉评级也在二季度将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自’bb+’/稳定上调至了’bbb-‘/正面,并上调中资大行的生存力评级,旨在反映中国在管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中国在COVID-19冲击下展现的韧性。同时肯定中资大行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中的重要贡献。

严控增量风险: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总体下降,部分房企信用水平下滑,房地产不良贷款处置压力加大

2021年监管主题将聚焦防风险,凸出严控增量、缓释存量的特点。在严控增量方面,自2020年末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以来,政策实施效果得以初步显现。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口径,截至2021年4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同比下降了0.5%。2021年一季度,各大银行普遍收紧了房地产贷款的投放力度,根据央行披露数据,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9%,较上年末回落1.9%,房地产贷款占当期新增贷款的比重也由2020年末的27.2%大幅下降至21.7%。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经营及融资环境有所恶化,2021年二季度,惠誉评级接连下调了包括中国恒大、泛海控股、融创中国等多家内地房企的长期主体评级。同时,房地产企业信用水平的下滑也逐步传导至了商业银行,2020年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根据相关年报显示,国有大行 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503.7亿元上升至732.08亿元,同比增幅达45.34%,高于不良贷款总额16.77%的同期增速。平均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0.36%至1.53%。

惠誉博华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仍接近40%,房地产或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2021年在房地产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叠加政策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将进一步回落,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或将继续增加,加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缓释存量风险:中国华融境内外债务按期兑付,或加速回归主业

2021年4月,中国华融发布公告,宣布延迟披露2020年业绩,其股票也遭遇停牌,该事件引发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华融信用违约的担忧。中国华融是财政部控股的四大AMC之一,主营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截至2020年6月末,财政部合计持股比例为61.41%。据路透社披露,中国监管层已协调多家银行对中国华融相关贷款“不抽贷”,以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从最新进度来看,中国华融仍保持境内外债务按期兑付,根据其公告披露,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华融及其旗下子公司累计按期足额兑付到期境内外债券合计金额达434.66亿元。在监管要求AMC回归主业背景下,其他国有AMC均在整合不良资产主业之外的多元化业务。对于中国华融来说,剥离部分无优势、非主业子公司或是一种较为高效的转型策略。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华融正计划处置旗下多家持牌机构、境内子公司,以减少对母公司净资本的消耗。

惠誉博华认为,在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背景下,全国AMC牌照仍具有稀缺性,中国华融具备一定系统重要性。同时出于金融维稳的考虑,中国政府有较高意愿给予华融一定支持。目前中国监管机构仍在寻求稳妥处置华融的方案。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业绩点评

商业银行2021年净利润逐步转正,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尾部机构风险持续化解

2020年受金融让利政策及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的影响,商业银行2020年净利润首次呈现负增长,净利润同比下滑2.71%,同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超3万亿元。2021年随着相关逆周期政策的退出,银行业景气度逐步回升。截至2021年3月末,银行业净利润增速转正,同比增长2.4%。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4bp至1.8%,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较2020年末下降15bp。考虑到2021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大于去年,预计银行业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

分机构类型来看,区域性地方银行净利润改善幅度较大。2021年3月末,城商行和农商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较2020年末提升14%。然而相较于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改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13.1bp至1.94%。反映出在区域金融生态加剧分化背景下,各区域银行业绩复苏进程差异较大,部分区域性银行存量包袱较重,受疫情影响较大。我们关注到,2021年以来,已有多家区域性银行因资产质量下滑、资本水平不足等原因被本地评级机构下调评级。为有效化解尾部银行风险,截至2021年3月末,已有包括四川、山西、辽宁等多个省份的区域性银行进行了合并。同时,为支持区域银行进行资本补充,2021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合计发行中小银行专项债510亿元,考虑到2021年上半年区域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占比达60%,专项债的发行将能有效缓解区域内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详见:城商行专题:区域分化愈加显著,资本补充需求迫切、国有大行专题:疫情下银行业受到冲击、国有大行利润增速领跑同业,多项指标保持领先

惠誉博华认为,202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回暖将带动银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整体资产质量继续改善。但同时疫情冲击后,区域金融生态分化加剧,尾部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进程或加快。

2021年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寿险公司信用水平有所分化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继续维持向好态势,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7%,较2020年末上升0.4%,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惠誉博华寿险信用评级测试结果显示,寿险行业的行业状况和经营环境良好,头部寿险公司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中小型寿险公司业务状况得分相对集中。各寿险公司盈利情况有所分化,经营时间较长的大型寿险公司和注重价值的外资寿险公司具有更稳定的盈利能力。(详见:惠誉博华寿险信用评级测试概述

惠誉博华认为,保险行业整体资本保持充足水平,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持续保持在高位区间运行,风险总体可控。大型中资寿险公司和外资寿险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2020年融资与租赁公司表现分化,消费金融公司盈利下滑明显

根据惠誉博华评级标准,融资与租赁公司主要包含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与租赁公司与实体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行业集中度较高,且相较于保险及银行业机构,该类型机构整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惠誉博华分别选取了11家头部机构作为分析样本。从2020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样本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样本金融租赁公司业务集中度较高,且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增加了公共事业类融资租赁资产的投放力度,整体资产质量保持韧性。2020年金融租赁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虽然较疫情前有所放缓,但仍实现了正增长,疫情对金融租赁公司整体影响有限。(详见:金融租赁公司分化明显,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保持韧性

惠誉博华银行间市场车贷ABS指数显示,车贷M2逾期率在2020年一季度出现抬升,随着下半年经济复苏,资产表现逐步改善,截至2021年3月末,银行间市场车贷各项指数已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0年样本汽车金融公司营业收入小幅增长1.25%,净利润有所下滑,同比增长-8.7%。(详见:汽车金融公司战略协同不断深化,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凸显,信贷规模或迎来新一轮增长、汽车金融市场低速增长或加剧行业竞争,国产品牌汽车金融公司布局下沉市场应对挑战

消费金融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惠誉博华银行间市场消费贷ABS指数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消费贷M2逾期率指数仍处于较高水平,复苏进程较为缓慢。资产质量下滑促使消费金融公司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拖累其盈利表现,样本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增速下滑超17%。

惠誉博华认为,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与租赁公司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且内部业绩分化较大。金融租赁公司在疫情期间主动降低风险偏好,资产质量保持韧性。而消费金融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大,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及拨备计提大幅增加拖累其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附录:

 

分析师

盛云霄
+8610 5663 3826
norman. sheng@fitchbohua.com

张帆
+8610 5663 3827
frank.zhang@fitchbohua.com

高雅君
+8610 5663 3820
joyslin.gao@fitchbohua.com

彭立
+8610 5663 3823
li.peng@fitchbohua.com

李沄桥
+8610 5663 3821
yunqiao.li@fitchbohua.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下载报告
 

谢谢。 您的下载链接将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

请留下您的个人基本信息,阅读惠誉博华所有的研究报告。

 

感谢您。我们已将报告的链接发送至您的邮箱。